龐煖等人告訴趙王說秦國軍士們多往返于藍田大營,他們擔心嬴政正在準備戰(zhàn)事。趙王要出游,昌平君羋啟相隨勸趙王盡快訂立盟約。趙王偃又碰到秦軍調運糧草,讓隨從前去打探,得知秦王調運的糧草可供二十萬大軍三月之需,于是趙王偃急著與秦王會晤。
趙王與嬴政談論,趙王問嬴政,若嬴政是趙王,該如何治理趙國,嬴政分析趙王情況,說趙國北面匈奴,西有大秦,南有韓魏,東有齊燕,如果嬴政要是趙王的話,會北與匈奴貿易,安定云中,向西與大秦盟好,韓魏燕三國孱弱,再會慢慢蠶食這三國,從而使趙國成為七雄中首屈一指之強國。嬴政還說如若他是趙王,他會先攻燕。嬴政繼而詢問趙王的治秦方略,趙王說如果他是秦王,將會先攻打楚國,嬴政臉色喂變,假裝被趙王說中。
嬴杰與燕太子丹比武不小心誤傷了太子丹。贏杰請?zhí)拥傧沦r罪,被眾人灌醉。原來燕太子丹故意裝作被刺傷,借機會見太后,燕太子丹向太后說自己并未與嬴政會面,剛入咸陽就被幽禁在渭陽君府內。燕太子丹告訴太后,嬴政要與趙偃盟好,太后痛恨道嬴政忘了當時他的師傅和外祖都死在趙偃手中。太后發(fā)狠道要殺了趙偃。趙偃自以為是地覺得猜中了嬴政的心思,嬴政就是要伐楚,而趙國通過與秦國結盟,也可趁機攻打燕國,所以他同意與嬴政結盟。
趙王偃在街上被人行刺,趙王限嬴政在三日之內找出行刺之人,否則絕不善罷干休。渭陽君在殿內向嬴政請罪,說讓太子丹鉆了空子。誰知太后竟然入殿而來說她沒能殺得了趙偃,讓嬴政殺了趙偃。嬴政說太后如此魯莽行事會壞了秦國的軍政大事。太后不聽只是恍惚,口中念念有詞道非要殺了趙偃。嬴政跪下說,申越師傅和外祖之仇,一日都未忘,只不過現(xiàn)在不是時機,到時候一定把趙偃的人頭和趙國獻給太后。只是太后太過偏執(zhí),竟然癲狂,神志已然不清。
嬴政與渭陽君和李斯眾人在店中商議,有人說可以將行刺之案賴在趙佾的身上,但是嬴政說不可,如此一來,趙偃只會火速趕回趙國肅清政敵,而無暇顧及攻燕之事,這樣他們秦國的謀劃就落空了。李斯說趙王竟然來趕赴秦王之約,那么其心智和膽識,都是六國之軍中的翹楚,只不過他的致命弱點是生性多疑。嬴政讓昌平君代他他向趙王致歉,并讓昌平君告訴趙王說,如若趙偃不愿會盟便就此作罷,并告訴趙偃行刺他的人就是大秦太后,嬴政對此無法追究。嬴政利用趙偃多疑的脾性,又令渭陽君使趙偃只是窺知燕太子丹的動向,趙王果然上當,說嬴政把秦太后推出來,只不過是為了包庇一個比秦大太后更重要的人。
渭陽君起來找見太子丹說,是因為趙偃入秦國,然后擔心太子丹的安危,嬴政才讓他在此,明日讓贏杰帶他出去散心。
趙偃要出咸陽,只不過沒有秦人前來相送,他覺得嬴政又在出什么主意。趙偃的馬車在街上行駛,然后趙偃無意中窺見了煙太子丹,趙王臨時改變主意,要會見嬴政。
趙偃說兩國會盟對兩國都有大利,如果他就此離去,秦國伐楚將功虧一簣,所以他請嬴政盡快結盟。在結盟儀式上,趙王臣子說在街上見到燕太子丹,說行刺的人其實就是太子丹,趙王佯裝發(fā)怒,說要取燕太子丹頭顱,嬴政答應,待蒙恬將燕太子丹頭顱奉上,嬴政慟哭。
兩人會盟結束,趙王偃覺得此時秦燕反目,他正好攻打燕國,甚是欣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