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創(chuàng) 腦洞大開的 Discovery探索頻道
若干年前的你,可能認為《黑客帝國》中的場景不會在現實中發(fā)生。但當今科技迅速發(fā)展,不斷拓寬著我們認知的界限。我們可以與人工智能聊天交談,借助虛擬現實設備創(chuàng)造感官體驗……未來給大腦植入一個小小的芯片,是否也有可能實現智力飛躍,變成“別人家的孩子”?
《未來世界》節(jié)目主持人——詹姆斯·伍茲
事實上,科學家們正在試圖破解大腦的完整工作原理,并將其運用到智能設備當中。一旦大腦的奧秘被揭開,那么曾經看似不可能的設想,或許真的會成為現實。讓我們看看這些頂尖的科學家,正在進行哪些獨特的研究?
人類具有各種各樣的才能:演奏精妙樂曲、表演優(yōu)美舞步、創(chuàng)造百米沖刺記錄……而這些都離不開大腦的指揮。
人腦內部構造十分精妙,其中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,并且每個神經元同時與上萬個神經元保持連接。假如能畫出完整的大腦構造圖,將會為生活帶來哪些質的改變?
加州大學洛杉磯分?茖W家所制定的“人腦連接組計劃”,正致力于解決這個謎題。他們嘗試為神經元繪制連接圖,一旦該技術得以實現,便能探究大腦內部運轉的原理,同時偵測人腦內部的錯誤連接,及時檢測故障。就如修理汽車零部件一般,只需修正大腦連接組,就可以使其恢復正常工作。
理論物理學家——加來道雄
不過現實的情況通常比想象更難,常識告訴我們成年后大腦便已“定型”,但實際上無論到了哪個年齡,大腦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。
生活中某一次印象深刻的新體驗,便可能使你的大腦創(chuàng)造全新路徑,甚至過去的路徑也會逐漸消失……這意味著神經元所編織的“地圖”,隨時都有可能發(fā)生改變。
人類大腦如同一臺龐大而未知的計算機,但換個角度看,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其實都以“編碼形式”儲存在大腦里。假如有一天能成功勾畫出腦內的思維導圖,我們有可能進一步實現大腦改造嗎?
考試前面對密密麻麻的課本,除了哆啦A夢的記憶面包,也許你也幻想過這種方法:給大腦植入一枚智能芯片,只需掃描錄入信息,便可永久保存記憶。那么這枚讓你告別死記硬背的芯片,究竟有多大幾率會面世呢?
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來認識大腦的一處奇妙構造——海馬體。每天發(fā)生的事件和所學知識,作為短期記憶儲存在大腦前額皮質區(qū)域,而一旦要將它們轉化為長期記憶,這時就需要海馬體的支持。
如今科學家已經設計出適用于小白鼠的海馬體增強芯片,相信適用于人類的芯片也指日可待。除了考前加個記憶力buff,或許未來我們還可以應用人工視網膜彌補視覺的缺失,甚至在腦內設置GPS定位系統(tǒng),隨時開啟導航技能……只需一個小小的芯片,便可以在現有身體之上拓展新的感官,從而創(chuàng)造更多可能性。
現在問題來了,人腦如此強大,是否我們的身體只能單方面被它控制?其實不然。因為肢體觸覺這類感官體驗,也會為大腦帶來情感的反饋:生命中的每一次觸摸、每一個擁抱,都與我們的情感和意識緊密相連。
由此它也引發(fā)了一個新的思考:看似冷冰冰的機器人,也有可能與人類建立情感嗎?為驗證這一想法,科學家發(fā)明了名為“生物鍵”的觸覺感應器,由內部堅硬的金屬與外部硅膠質“皮膚”構造而成,它有著類似手指的觸感,甚至在細節(jié)上模仿了人類獨特的指紋。
假如你有機會和裝有生物鍵的機器人“握手”,是否還能分清它和人類的差別?如果將來人類和更智能的機器人長期相處,你又會有哪些暢想和擔憂?在這些「未來世界」的科技真正到來之前,還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思考。
原標題:《一枚芯片,讓你變成“別人家的孩子”》
聲明:
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新江南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,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(yin040310@sina.com)刪除!
閱讀推薦
新聞爆料